均田免粮是北魏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,其核心思想是按人口分配土地,免去农民的赋税负担。这一政策旨在重新分配土地资源,解决因战乱、天灾等原因导致的土地荒芜和农民贫困问题。
具体而言,“均田”是指将无主地分配给农民耕种,确保农民有稳定的土地来源;“免粮”则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,让他们能够安心生产。这一政策的实施,有效地恢复了农业生产,稳定了社会秩序,并增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。均田免粮成为北魏时期土地政策和税收制度的重要里程碑,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是什么意思
李自成提出的“均田免粮”是农民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提出的一种政策,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均田:即将无主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,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。这一政策旨在重新分配土地,使农民能够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,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。
2. 免粮:即免除农民的赋税负担。在李自成的领导下,农民起义军要求政府废除原有的苛捐杂税,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。这一政策旨在让农民能够休养生息,恢复生产。
“均田免粮”政策的实施,对于农民起义军来说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它反映了农民对土地和税收的渴望,同时也削弱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。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民起义的发展,并为后来的清朝灭亡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“均田免粮”政策并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承认和支持,醉终被废除。

均田免粮的正确解释
均田免粮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,也是北朝时期“均田制”和“租庸调制”相结合的产物。这一政策的核心是,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,实行计口授田,按实际占有田亩的多少收税。
具体来说,“均田”是指将政府所能支配的土地中,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配耕地,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。“免粮”则是指免去其他赋税,只交一定的谷物(通常是粟米),这就是所谓的“户调”。这一政策的实施,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,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,也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。
此外,“均田免粮”政策的实施范围主要限于汉族大地主阶级和豪强地主,对于汉族和鲜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地主和豪强地主,一般也推行这种政策。这一政策由北魏孝文帝采纳了李安世、李冲的建议提出,并在太和九年(公元485年)开始推行。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建议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历史学家。
